研究

中国的痴呆现状

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用详实的数据呈现了中国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MCI)的现状及其风险因素,为制定国家防控策略提供了依据。

2014年大规模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报道了我国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aD)和MCI的患病率分别为5.14%、3.21%、1.50%和20.8%。2020年再次更新中国痴呆患病率为6.04%,MCI患病率为15.54%,MCI和痴呆患者数增加到5300万,发现九种可控危险因素,提出痴呆可以预防。

证实了中国记忆门诊和痴呆专科医师短缺的现状,并帮助 36 家医院建立记忆门诊,进行痴呆医师专业培训,提高了确诊率,并写进了我国的痴呆指南进行推荐,使痴呆专科医师短缺的现状得到改善,痴呆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报道了中国大陆 AD 患者经济负担沉重的现状,2015 年中国 AD 患者人均花费为 122,523 元,总花费为 10,735 亿元人民币。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平台的建立

我们团队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社区和临床观察性队列研究平台,建立了中国首个大型认知与老化研究队列(China COAST)。国际首报15119 例中国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基因APOE ε4分布和作用规律;开展全基因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研究,发现4个新AD风险位点(rs37772 -15, rs6859823, rs234434和rs2255835),表明中国与西方在AD遗传方面存在较大异质性,并据此构建了11种风险预测模型,为遗传咨询和精准干预提供有力证据。

依托于China COAST,建立了中国首个大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注册登记网(CFAN)(www.chinacfan. org),已成为国际最大的家族性 AD 研究队列之一,截至20199月共收集404个家系,3700余人的家系成员,发现了51种早老素(PSENs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突变,其中早老素1PSEN1)基因N24SI100FG111VP117TH131QM139LL172WK311RI249LAPP基因M722K等共计11个新突变为国际首报,进一步完成其功能验证,申请2项发明专利。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

AD早期诊断生物和影像标志物的拓展,对 AD 患者无症状阶段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多种潜在生物标志物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外周血浆中凝溶胶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3 、血管生成素、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转换酶、可溶性TNF受体、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对于 AD 有确切诊断效力。研究显示,血清 VEGF / TGF-β1GSNsLRPsRAGE 水平降低,MMP3TACEANGTIMP-4sTNFR 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 AD 的重要指标,也建立了基于功能神经影像的 AD 早期诊断脑网络影像标志物 

研究团队在外周血中找到了等同于脑脊液诊断AD效力的生物标志物(外泌体中的Aβ42T-tauP–tau),并且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外周血中GAP43neurogranin SNAP25 synaptotagmin 可在症状出现前的5~7年预测AD,准确率高达87%~89%,为AD的早期干预打下基础。

中国抗痴呆新药临床试验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证实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丁苯酞,经过 6 个月丁苯酞治疗后,患者认知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性良好。

新药塞络通胶囊以银杏叶、人参、西红花提取物制成,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塞络通胶囊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药物安全性良好,为血管性痴呆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痴呆的诊疗指南

贾建平教授组织全国有代表性的痴呆专家构成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写作组,于 2015 年编纂了《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第二版,人卫出版社)。并于 2018 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系列,提供了最新的规范。

贾建平教授率领团队确定了中国人群认知障碍评估量表常模,并优化了两个心理测量量表,与国际专家合作,作为首个中国人,牵头主持制定了阿尔茨海默病快速进展性认知功能减退的国际指南。